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。

达观法师:普门品讲记

普门品讲记(1)-观音殊胜

目次

壹、前言

贰、释题

参、经文

一、序分

二、正宗分

三、流通分

壹、前言

诸位善知识:

学佛是学觉悟,从认识自己开始,到了解所处的环境,最后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大彻大悟。任何事情都不是侥幸而能成就的,皆要有其因素和条件的。修行也是一样,需要明白其理论和方法,从悟道、修道、证道、传道,这便是修行的次第。明白大道,即能『悟道』;顺应大道,即是『修道』;契合大道,即为『证道』;解说大道,即名『传道』。

悟后起修

所谓『悟道』,即是明白大道。不悟,怎么修行?古德言:「悟后起修」。悟前是盲修,悟后才是实修。若不能契入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也修不来,再怎么修都是门外汉,根本进不了门。所以,俗语说:「师父引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」

那什么是大道?就是自然界的法则。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领悟一切万有皆因缘和合而成,一切事物皆待缘而起,此法则谓之『缘起法』。此法则不是诸佛所发明的,而是佛陀所发现的,只是我们都未察觉,所以执迷不悟。

真理本来就存在,为何我们没有去领悟?观察自然界的法则,听起来很简单,但是很奇怪,我们从早到晚,活在大自然中,怎么没悟道。......

星云大师: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

一、前言

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在中国、日本、韩国,是没有人不知道的。信仰观世音菩萨,也不限于寺院庵堂,不限于皈依三宝的佛徒。无论是都市、乡村、深山、海滨,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,他们家里差不多都会供一尊观世音菩萨的慈像。

为甚么观世音菩萨会受到这么多的广大群众之所信仰呢?佛教中的菩萨非常之多,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时,在座的菩萨固有八万之多,就是代表的也有十八位大菩萨。在这十八位的大菩萨之中,有些菩萨,不但没有人供奉、持诵、简直都很少有人知道。然而观世音菩萨,却成为人人所知,人人所信的标的,这是甚么道理呢?读了这普门品,那你自然就会明了了。

佛教中有一部伟大的经典,名叫妙法莲华经,这部经可说是叙述释尊本怀的一部经,而现在所讲的这个普门品,就是此经中的第二十五品,为法华经中二十八品之一。

本品的内容,完全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,因此往往有人把这一品独立的礼诵。世俗有人称之为观音经,就是这普门品。「普门品」,这是简称,具足应该称为:「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」。

「普门品」已经知道了,但「妙法莲华经」五字的意义不能不了解。这五个字,其义甚广,其理甚深。如果详细解释,固可成为全部法华经的讲义,同时也可知道......

星云大师: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1~15

【设复有人,若有罪,若无罪,杻枷械锁,检繁其身,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,皆悉断坏,即得解脱。】

这是七难中的第六囚难。

「杻械枷锁」,杻是手镣,械是脚杻,枷是头上套的枷,锁是缚在身上的锁。「检系」,检叫封检,系是系缚。意思是:杻械枷锁,能够封囚五体,拘束人的自由。

这段文是说,不论你有罪被缚了,或是无罪被缚了,由于你称念观音圣号的力量,杻械枷锁就能断坏了。从事的方面去解释,和所说观音冥益的其他六难相同,可是,从理的方面说,什么人缚你?这个杻械枷锁不外是自己系缚自己而已。

自己觉得有罪了,因了那种罪而自己感到苦闷烦恼,不能够得到自由的境地;或是自己什么坏事都没有做,而仍有这样的痛苦来逼迫我,因此怨天尤人,这种责备他人之苦,不是陷于自绳自缚吗?

其他还有名誉的杻,利益的械,恩爱的枷,我执的锁,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在束缚著我们。如希望有好的名誉,而不能得到;想要得到利益,又不能如愿;为了恩爱而踌躇;为了我执而被囚。像这样存有和罪囚同样忧心的人,即使他有多么好的目的,不管他有多少的财产,多高的地位,多好的名誉,他也不能够体会到人生的乐趣。

前人有一句话:「不要名,不要钱,不要命,不是这样不能够做出大事来」!名利......

星云大师: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6~40

【汝听观音行,善应诸方所,弘誓深如海,历劫不思议,侍多千亿佛,发大清净愿。】

「汝」,指无尽意菩萨。无尽意虽听过观世音菩萨以什么因缘而得其名,但为显示观世音菩萨如何的修行,所以佛又令他好好的听听观音的妙行。讲到修行证觉,本来是不二的,但从凡夫修行而至证觉,是应分开来说的。众生心中的一面镜子,本是清净光明的,(这和本觉的意义相同)但给无明烦恼的尘埃蒙蔽生起黑暗时,那就要用修行之力来拂拭心镜上的黑暗尘埃(这叫始觉)以便恢复现出那本来的清净之光。到达修行与证觉的合一,这叫做始本不二。所以修行的第一步,即是证觉的第一步,至于本已立于证觉之上的观世音菩萨,他的修行,不过是证觉的表现而已;他的证觉,不过是修行的运用而已。所以,虽说是修行,似不同于凡夫的修行,而是证觉上的修行,即所谓修证不二,修即证,证即修。

观世音菩萨的善应诸方所,亦是下化众生的修行。观音证觉上的菩萨心,就是大慈悲心的表现。「方所」是指十方诸世界。约佛土言:是法性土、受用土,变化土;约佛身说:是法身、报身、应身。

法性土,是法身佛的净土。布满在无限的时间,无限的空间之中,这个大宇宙就是法性土,所谓是「翠竹黄花无非般若,一色一香皆是中道」......

星云大师: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1~35

【无尽意菩萨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」。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,而以与之,作是言:「仁者!受此法施,珍宝璎珞」。】

无尽意菩萨听到上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的广大功德,因此向世尊说:「我应当要供养观世音菩萨」,说后,随即从头上解下价值高贵镶著宝石的璎珞,奉呈给观世音菩萨,说道:「仁者!愿你受此法施!」

「璎珞」,是印度的严身装饰品。头上的叫璎,身上的叫珞,品质依身份而有种种不同。根据这种风俗,佛菩萨也用这个来庄严。

但从这段经文的理上去观察,并不是指有形的金银而镂刻的宝石,无尽意菩萨,累积聚集了无尽的功德,严饰无尽意身上的璎珞,不过取来譬喻罢了。

所以,无尽意菩萨把璎珞呈奉给观世音菩萨,并不是有形的财施,而是无形的法施,故经中称法施,珍宝璎珞在佛经中常以璎珞譬喻功德;本业璎珞经中说:

「光为百万阿僧祇功德;璎珞为光,严饰佛身。」

又说:「一切菩萨,以功德璎珞,庄严菩萨二种法身。」

两种法身,即是理法身与智法身。智法身,依修行之力,而磨炼出来的觉悟;理法身是本来具有的那个真如的性德。真如之德,虽然人人本具,个个不无,但不修持,即不能证得。依性起修所得的,是智法身。

理法身,本来是觉,即所谓本......

求子得子,念普门品偈诵眼疾得愈,佛光普照不思议

结婚后就想要一个孩子,但妻子一直没有怀孕,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了三年。1992年秋天,我和妻到湛山寺游玩,见药师琉璃塔前彩旗飘飘,很多善男信女正在拜塔、诵经。一打听才知道,这一天正好是药师佛圣诞。于是我们跪在塔前祈求,求佛菩萨送给我们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。不久,妻子怀孕了。孩子还没有出生,我便给他取好了名字: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,都叫佛青——愿佛菩萨永远保佑他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
1993年,儿子出生。因为我们工作忙,孩子小时候跟姥爷、姥姥的时间较多。姥爷在厅里供了一尊观世音菩萨,于是“菩萨”是儿子最早学会的词汇之一。从幼儿园到小学,他和其他孩子一样,在磕磕绊绊中有惊无险地长大。

到了初中,小佛青经常患眼病,动辄双眼发红发痒。这时我已经开始念佛,于是教给他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中的四句偈诵,并告诉他:只要认真念,眼病就会好。这四句偈是:

无垢清净光,慧日破诸暗,

能伏灾风火,普明照世间。

这四句偈词句铿锵,念起来琅琅上口;意境壮美,给人以不容置疑的信心和力量。我告诉儿子:这四句偈有非常神奇的力量,不仅能治病,还能开发智慧,你要随时念,入睡之前、起床之后、上学路上、下课之间,都要念。只要念,观世音菩萨就和你在......

净土法门: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讲记-003

净土法门: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讲记

(第三集)

1983/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8-004-0003

请掀开经本七百九十九面,我们还是继续看品题,从第五行看起:

「《大悲经》云: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,已于过去无量劫中作佛,号正法明如来。大悲愿力,安乐众生,故现为菩萨耳。」这一段经文就是说明,菩萨是属于带果行因,所谓是倒驾慈航,他久远劫已经成佛了。为什么不以佛身来度众生,而降到菩萨的地位?这是我们在经论当中常常看到。佛是老师的地位,老师必定是尊严的,老师,我们一定向他请教,跟我们中国古礼一样,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。所以师道是非常尊严的。即使世间帝王,对于老师也不敢南面临之,这是古礼,都非常尊重的。皇帝接见老师,皇帝自己站在东面,老师站在西面,以宾主之礼来对待,不敢以君臣之礼,这是对老师的尊重。所以学要求学。现在老师的身分降低了,为什么?有家庭老师,所以学生对老师不尊重了。家庭老师,我请你来教,什么时候打个电话,你来,我今天不想上课,你就不要来。呼之即来,挥之即去,这哪有师道?学生求学,对于老师要没有尊重的心,给诸位说,那什么都学不到。今天讲求学,不是求道,不是求学问,求的是什么......

净土法门: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讲记-004

(第四集)

1983/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8-004-0004

请掀开经本八O二页,我们看注解,诸位从倒数第五行第二句,「世尊下」,我把这个文念一念:

「世尊下,问观音人,意谓观音之名,望尊法界,风偃群贤,名不自有,因义而彰。观音之所以为观音者,果何因缘,有斯名也。因缘甚多,略言境智,以众生善恶两机为因,菩萨灵智慈悲为缘。」这两句很重要,无论说多少种因缘,都离不开这两个原则,我们把这两句把它记住。下面讲,「大经云,具二庄严,能问能答。今无尽意具定慧二种庄严,故能问,如来究竟二种庄严,故能答也」。这个问答也是大学问,不是一般人都能够提得出这个问题,也不是泛泛之辈可以解答这个问题。何况是观世音菩萨,因地非常的深远,慈悲广大,若非如来,确实没有人能够答复得圆满。

此地有个「大经」,大经是指什么?他并没有指出哪一部经。在一般我们称大经,就是一般称,是称《华严经》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是一切经当中最大的。可是天台宗,它称大经是称《涅盘经》,称《大涅盘经》为大经。《法华经》是天台宗主修的经典,所以此地讲的大经,当然还是用天台家所尊重的,就是《大涅盘经》。诸位将来看净土经论里面,譬如说我们看到《......

净土法门: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讲记-012

(第十二集)

1983/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8-004-0012

请掀开经本,八百四十一面第三行:

「二」,这是偈颂里面的第二段,向下有二十行,就是二十首,「别颂二答」。这里面分两段,前面有十四首是「答观音得名」,其次有六首是「答普门示现」,前面的第一首是「总答」。

【我为汝略说。闻名及见身。心念不空过。能灭诸有苦。】

大师在注解里面说,「举要言之,故云略说。闻名故称」,这是属于口业,称就是称扬圣号,我们通常叫念佛、叫持名,称字就是口念。「见身故礼」,这是身业,朝暮礼拜。「心念」,这是意业。这是三业恭敬受持。「诸有」,这是讲的「二十五有」,二十五有在此地不能细说,诸位可以看佛学字典跟《教乘法数》。佛法里面讲世间法,三界六道以二十五有就全部都包括了。所以说二十五有就是讲三界六道的诸苦,通常也用三苦、八苦来说。「闻名注念,见形礼拜,皆不空过,悉灭三有之苦也」,这个三有,二十五有归纳就归纳为欲界有、色界有、无色界有,展开来为二十五有。这一首是很重要的一首,我们要记住,这是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的。佛的言语就像《金刚经》所讲的是「真语者,实语者,不妄语者,不诳语者」,佛的话是最为可靠,如果我们不信,那是自己愚痴,自己有障碍。

......

净土法门: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讲记-001

(第一集)

1983/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8-004-0001

【妙法莲华经.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】

这一次在我们观音佛七当中,为了求得解行相应,所以在七天当中,每一天有四个小时讲经,四个小时称扬菩萨圣号。在讲席当中,我们采取前清大义法师的《法华经大成》,法会圆满之后,这部经就赠送给诸位结缘。所以听经的时候,诸位最好认定自己的经本,你们在这个本子上,如果有重要的地方,记录下来都可以,将来自己把经本带回去。

在讲经之初,我们还是必须要将经题给诸位做个简单的介绍。经题在上册,上、下两册都放在诸位的面前。为了讲解方便起见,我先列了个大纲,这个大纲也发给诸位了。本经的经题在上册第一百三十页,诸位可以打开经本,一百三十页第五行,《妙法莲华经》。大义法师的注解,在《法华经》注疏里面是值得赞扬的,注解的名称叫「大成」,意思就是集古注之大成。他注经的体例,不是遵循天台家风,而是采取华严「十门开启」,我们在玄义里面可以看到。这次我们不讲玄义,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多,讲经只能有十二次,每一次两个小时,所以玄义我们就把它省略了。但是题必须要介绍。

题的解释,诸位请看一百三十二面,翻开一百三十二面,最后一行,在当中有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