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。

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四章 积善 1~5

第四章 积善

正文:是道(15)则进,非道则退

译文:我们平时每做一件事都要事先想清楚,若是附合因果规律的善事,附合公众心理的善事,就要身体力行,努力去做。若是逆天理违背公众心理的恶事,就应该立即警觉,赶快停止不做。

分析:

什么是道?道,在生活中指的是人们公认的道德规范,也就是我们做人的准则。那么这个准则又是什么?简单来说,就是顺天理,合人心。非道则反之,就是逆天理,拂人心。为此,我们要招来福报,就必须做附合人心之事,众善奉行。其次,对境一定要做好抉择。我们做任何一件事,必须先想一想,怎样做才能顺天理,合人心。如果是正确的,就要努力去行;如果是错误的,立即停止。假如我们不是小心行事,一念差错,就会走入非道的路途,所以,对境的抉择是十分重要的。例如,我们面对冤家仇敌,是生嗔恨,还是忍辱?面对公款,和别人的行贿,手是伸,还是缩?对贫困病苦之人,是尽自己力量帮助,还是漠不关心?做生意是诚信经营,还是坑蒙拐骗?这些平凡的事情,考验着我们的身心。我们是选择道,还是选择非道?往往是立见分晓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时刻清醒地面对人生,时时刻刻避凶趋吉,这才会是光明的人生之路。再次,把握身口意的行为。道与非道体现......

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四章 积善 6~11

正文:矜(27)孤(28)恤(29)寡(30),敬老怀(31)幼

译文:遇见无父无母的孤儿,要尽力教养他,成就他终身事业,遇见无所依靠的寡妇,要怜悯同情她,时常给予周济。尊敬老的人,爱护儿童。

分析:

沦落为孤儿,是人生的最大不幸,吃穿住都要幼小的孩子独自面对。有亲属暂时收养的,处境也悲惨者居多。一个专门收养孤儿的慈善组织,在几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几个特点,凡是在姑姑和姨家收养的孩子,不管衣服多破,还可遮体。凡是在叔叔家,后母等家的孩子,瘦弱矮小,衣服破烂不堪,鞋是歪的,连手脚都是黑的,甚至不敢上桌吃饭。所以,对于无力保护自己的幼小孤儿,我们尤其要怜悯他们,尽力布施钱财。自己少吃一顿饭,少穿一件品牌时装,少美一次发,少买一个数码相机,把钱集中起来,就可以使他们得到相应的生活环境,就能够让他们有机会读书,或者有机会学有一技之长,长大后可以立足于社会。所以,一心行善的仁慈之人,见到孤儿,一定会把他们作为优先救助的对象,千方百计使其成就终身的事业。

鳏寡之人的境界是凄惨的,就如庄稼一样,到了秋天又逢霜打一般,经不住生活的困苦。他们也美丽过,也身强力壮过,现在无儿无女,又失去劳动能力,独身一个,无依无靠,......

《历史感应统纪》合集02

斤斤计较,终究落空

晋朝的王戎,生性酷爱赚钱。他到各地农田和庭园收集了许多以水为动力的舂具(水碓),所累积的财富难以计数。他每天拿着象牙制的筹码(用以计数或赌博的工具),昼夜计算,好像永远都不感到满足。

他虽然很有钱,可是却特别节俭和吝啬。大家都说他得了一种「无可救药的疾病」(膏肓之疾)。

他的女儿嫁给斐,借了数万文钱,很久没有还。有一天,他女儿回娘家,看见王戎摆着不高兴的脸色,他女儿还钱后,他才破颜微笑。

王戎的从子要结婚时,王戎借他一件单衣。婚礼举行完毕以后,王戎马上向他要回。

王戎时常卖一些品种很好的李子,他恐怕别人获得好种,而把李子核钻洞,因此而被世人讥笑。

他的儿子王万,声誉不错,可惜十九岁就去世了。王戎对庶子王兴,感到不齿,而以从弟王的儿子为后嗣。(《晋书》王戎传)

(评)佛说:「已经施舍的钱财,才是我们自己所有的。那些吝啬的富人,钱财其实并非他所拥有,只是为别人保管而已!」像王戎卖李子钻核,则不但悭吝,而且险诈,他实在是饿鬼道的人。(《历史感应统纪》第二卷第二十七页)

奇珍异品,令人行妨

北魏时,广州有一个人,姓支名法存。他因为精通医术而变成巨富。

......

《历史感应统纪》合集01

诚信不疑,处处无碍

商丘开在晋国的范子华家做客。范家的门客,经常作弄商丘开,向他开玩笑,可是商丘开却一直信以为真。

有一天,他们指着河流弯曲的深水处,告诉商丘开说:「那里有珠宝,你游泳过去,潜个水便可以得到!」

商丘开游过去,又再游了回来,果然找到一颗宝珠。

不久,范家的仓库发生火灾。范子华先生告诉商丘开:「如果你能进入火中拿出有文彩的丝织品,我便有赏赐!」

商丘开进入火中,往还搬出主人所吩咐的东西。在熊熊的烈火中,他的身体丝毫没有烧焦。

众人向他道谢而且请问诀窍。

商丘开说:「我没有什么秘诀,我以为你们所说的都是真话,惟恐自己的诚心不够,无法澈底奉行,不知道形体的施为,也没有考虑到利害关系,专心一志便没有忤逆的事物发生,如此而已!」

孔子知道这一件事,便告诉学生说:「至信的人可以感化万物,感动天地、鬼神,纵横六合而无所障碍,它的大用岂只在进入水火和险境平安而已吗?商丘开相信不诚的假话,仍然能如愿以偿,没有障碍。何况对方和我都出于真诚呢?(那威力可就更难以想象了)」(译自《列子》第二卷)

杨仁山评说:「『对方和我都出自真诚』这一句话,可以做为念佛往生......

《历史感应统纪》合集03

遗爱人间,真正家业

南北朝时,齐朝有一个人姓刘名善明。当时青州发生大饥荒,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。 刘善明打开粮仓救济饥民,大家称他家的田地为「续命田」。 他逝世时,没有留下积蓄,齐高祖听到刘家清廉贫穷,特别赏赐了五百斛(一斛即五斗)谷子。(《南史》齐刘怀珍传) (评)周安士先生说:「每次看见人们书写房地田契时,总是写上『永远保管家业』等字样。田是主人,身是客,客人怎么能永远拥有固定的主人呢?如果像刘善明『续命田』的作法,那才是遗爱在人民,万年不灭,那才是真正永远保管家业!」(《历史感应统纪》第三卷第二十二页)

福缘差别,所见不同

明朝时,嘉兴有一位商人,积蓄了数百两银子,贮藏在陶瓮中,上面放了两只金钗,埋在地下。

儿子窥到父亲藏宝,暗中偷挖出陶瓮,发现瓮中只有清水。他用手在瓮中试探和搅和,没有找到什么东西。于是,便又将盖子封好,埋在土里。

后来,父亲打开陶瓮,拿取银两,数目丝毫没有减少,只是上下的次序搅乱了。他便问妻子说:「我把金钗放在银子上面,怎么现在却跑到下面呢?」

他的儿子把原因说出来......

人的一家,都有神明鉴察

月晦之日。灶神亦然。

此说人的一家,都有神明鉴察的,一月的末日,叫做晦。灶神掌人一家的命,凡男女大小罪过,总是瞒不过的。每到月终,直奏上天,是一月一结算的。

可叹愚人不知利害,瞒了人眼,便要起邪僻的心、做苟且的事;哪晓得人可瞒,天不可瞒。有巡查的鬼神,有照察的鬼神,有在身在家的鬼神;凭你机密,哪有不晓?

读了感应篇,凡起一念头,走一路径,务要刻刻畏惧,常怕得罪于天地神明。

【故事】

准郡有位读书人,醉后调戏家中婢女;而这位婢女颇知羞耻,极力抗拒才得逃脱。

当时正是阴历月底,读书人睡到四更,妻子忽然叫醒他说:“我刚才见到一位星神,穿戴就像灶神模样,骑着快马在奔行,随身带着记事簿,向我比划后就离去。也不知他在说什么,只觉得他神威赫赫,我就不知不觉惊醒过来。”

读书人听了顿时全身毛骨悚然,但也不敢明说,只是回答:“这一定是灶神没错。”

后来就将婢女许配他人,这才向妻子说:“你从前梦到灶神对你有所指示,是因我曾经调戏这位婢女,她坚决抵抗才免于玷辱,没想到当天夜里灶神就有这种警示。

“想来这件事虽未做成,但心中已有欺人之念,所以才被灶神记录下来。以前我不敢说,是怕你会怀疑而为难婢女;如今向你明说,一来表彰这位婢女......

《阴骘文广义节录》上卷节选

风雨不调,恐有冤狱

汉朝时,江苏省东海县这地方有一位非常孝顺的媳妇,守寡独居,侍奉婆婆非常勤谨。她婆婆恐怕这样长久下去,会妨碍她再嫁,因此自己上吊而死。

婆婆的女儿诬告媳妇强迫自己的母亲缢死,那位孝妇有口难辩。东海县的狱吏于公为孝妇辩护,却没有结果,因此孝妇被判了死刑。

孝妇死后,东海县三年没有下雨。

直到新来的太守上任后,狱吏于公向他禀白孝妇的冤情,祭拜孝妇的坟墓,当场天降甘霖,旱相才得以解除。

由于于公的判决公平正直,所以老百姓都十分佩服。有一天,于公的大门坏了,乡亲父老想为于公重建一座新门。

于公说:「可以把门造得高大一些,好让马车出入方便。因为我治理监狱,多积阴德,从不冤枉无辜的百姓,所以我的子孙必会兴隆!」

后来,他的儿子于定国,果然当了丞相,被封为「平西侯」。孙子于永也以孝闻名于世,并做了御史大夫。(参阅《前汉书》于定国传、《阴骘文广义节录》卷首补阙第十八页)

世风日下,寿命随减

依照佛经的说法,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呈现抛物线的形状。平均寿命上升时,叫做「增劫」。平均寿命下降时,叫做「减劫」。

......

《阴骘文广义节录》下卷节选

破犯斋戒,酬偿宿业

魏应之是江苏昆山人,子韶的侄子。

明思宗崇祯十三年春天,他跟子韶睡在一起,忽然梦中狂哭念佛。

子韶惊讶地问原因,他说:「我梦到阴府,看见阴吏抱着生死簿,我的名字写在缢死簿里,下面又注明:『三年后某某日当在书房自缢。』

我问他:『我犯了什么罪业?』

他回答:『定业难逃!』

我又问阴吏:『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呢?』

他回答:『莫如长斋念佛、精进修行,或许可以免过这一劫!』」

魏应之醒来以后,告诉子韶说:「侄子从今开始要一心一意修行了!」

于是,他就持长斋,早晚念佛,精进了八个多月。

后来,文艺社的朋友都嘲笑他说:「这只不过是梦而已,你干么耿耿于怀?」

他因此逐渐吃荤破戒。

崇祯十三年春季,他无缘无故,关在书房里自缢而死,屈指计算一下,从他梦到阴吏到死,恰好满三年。(现果随录)

(按)爱好口腹之欲的人士,必然以孔子不持斋为借口,却没有想到孔子斋必变食,则饮酒食肉在斋戒时期,未尝没有戒除。必须斋戒沐浴然后才能与神明沟通,由此可知:吃肉会使人昏浊。现代人事事不如孔子,只有学孔子不持长斋,难道他以为这是入圣的门路吗?(《阴骘文广义节录》下卷第二十八页)

欠钱还债,欠命殒身

......

《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》节选

人真的有来世吗?

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!

「《阴骘文》这篇文章中所说的,全是帝君现身说法,所以用“吾”字来开头。说“一十七世”,是特别将“吾”身中从古至今,生生世世不为任何事物所破坏的妙明真心,指示给后人知道。由于人们不知生从何来,死归何去,便认为既然人死后,形体神识都不存在了,哪里还有什么来生。因此就趁活着的时侯,任意妄为,毫无顾忌。帝君深怕这种邪见自误误人,流毒不浅。故此就用自己的“一十七世”,明白地正告人们。帝君既有一十七世,那么我们这些人当然也都有一十七世。由此可知,如果今生力行善事,想到来生有福可享,一定可以实现;如果不做善事,要想得到来生的福报,自是不可能的(人惟知道有来春,所以留着来春谷;人若知道有来生,自然修取来生福)。能理会得这篇文章的开端语,对于全篇的旨趣也就领略过半了。」

残暴县令的现世果报

清朝康熙元年(公元1662年),昆山知县李开先,相貌丑陋,为人冷酷无情,外号叫做“李蓝面”。

每当遇到征收钱粮时,凡是少交的人,他一定用极重的板子拷打,往往将人活活打死,血溅满堂......

《集福消灾之道》节选

忍作残害

(直译)忍心去作残害生灵的事情。

(白话)故事一:三国时代的许真君(即许逊),小时候喜欢打猎,遇到一只小鹿,就把它射杀了;旁边有头麋鹿就过去以舌舔小鹿,过了一会儿小鹿没活过来,于是悲痛乱跳而死。许真君将麋鹿剖开,看到它的肠子寸断分裂,于是就将弓箭丢弃,感叹地说:“真是悲惨啊!天性的至爱,连动物都到如此地步!”于是离家出外学道,终能济人利物,证得仙人之位。

故事二:唐朝的张易之,制作一个铁笼,把鹅鸭放在里面,从中点起炭火烧烤,旁边放着容器,里面置五味汁,鹅和鸭绕着火旁走,口渴就喝五味汁,汁喝完了又加火,最后毛脱肉烂,然后取出食用。后来被宰相张柬之所诛杀。

故事三:有位商人任天一,为人贪利而残忍。每年都到海州(今江苏东海县)青口地方,买猪屠宰后,将肉腌制,再载回来卖。有一次,他用船载着腌猪,经过高邮六安设有沟闸的地方,夜间刮起大风,船被吹翻,腌猪立刻就被渔家抢光了。任天一在岸边叫苦时,突然被翻覆船只的大桅杆压到身体,变成了肉饼。

须知命中有财,到处都可赚到钱,何必非要去做杀生害命的行业?报应像任天一这种商人的,实在太多了,值得人们反省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