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。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07

(第七集)

1979/9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07

【皆是无漏大阿罗汉。】

『阿罗汉』是印度话,这一句这个名词是属于含多义。「比丘」含有三个意思,这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怖魔、破恶、乞士,是属于因地上;「阿罗汉」也有三个意思,是属于果地上的,这在一般讲座里面、经论里面我们常常讲到。这个地方所不同的就是上面冠一个『大』字,大阿罗汉,「大」在此地是拣别他不是小乘人。阿罗汉一般通常翻作无学,无学两个字就类似我们现在教育里面所谓毕业,毕业就无学了。小乘阿罗汉是在小乘里面毕业,大乘阿罗汉是在大乘法里面毕业了。大乘法里面毕业到底是什么地位?一般说是第十地「法云地」的菩萨称大乘阿罗汉,这个地位实实在在就很高很高。本经里面所赞叹的,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大阿罗汉,这是大阿罗汉一种标准的讲法,就是大乘的无学,是在法云地的地位。还有一种讲法说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,这个意思给诸位说是引申的意思,也能讲得通。他本来是小乘阿罗汉,现在不做小乘,回小向大,修菩萨行,我们尊称他叫大阿罗汉,也能够讲得通。但是要晓得,法云地菩萨称大阿罗汉是正说。

释迦牟尼佛常随弟子,究竟是真正个个都是法云地的菩萨,还是一些小乘声闻回小向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73

(第七十三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73

【阿难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我思惟。此妙觉元。与诸缘尘。及心念虑。非和合耶。】

这个一段是「破非和合」,经文是承上一段佛为阿难破和合这一个错误的念头而来的。阿难也是代表我们初学的同修,以为菩提心不从因缘和合而得,于是又转了一个念头,是不是它是离缘独立的,别有一个体性?所以阿难才有这么一问,特别是经文里头『如我思惟』,说了这些话,叙说他怀疑是不是不和合?所谓不和合,当然就有一个独立的性体。果真不与万法和合,应该不会让凡夫产生一个生死的错觉。世尊所以要破,这是显示生灭与不生灭原是不二相,所谓非一非异,显示这个道理,这是真理。『妙觉元』是说根中之性,这里面的名词指的是什么,我们一定要把它记清楚。『缘尘』是境界,境是相分,『心』是指意识,『念虑』是指分别事实,就是我们常讲的见分。在从比喻上说,譬如一个人听说真月不是第二月,于是他就会怀疑第二月之外一定又有个真月,这种疑情仿佛如是。这是说明阿难疑情的来源,以及疑情的性质,我们首先要明了。下面佛就为他破除这个错误的观念。

【佛言。汝今又言觉非和合。吾复问汝。此妙见精非和合者。为非明和。为非暗和。为非通和。为非塞和。】

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46

(第四十六集)

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46

【若如汝问。入室之时缩见令小。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。若筑墙宇能夹见断。穿为小窦宁无续迹。是义不然。】

在这段经文里面是讲「显见无碍」,这些障碍都是众生无始劫来虚妄习气造成的,对于大乘佛法修行人来讲,这种障碍是十分的严重。而破除障碍当然也不是很容易的,虽不容易并不是说障碍不能破除,问题是第一要通达理论,其次要晓得用功的方法。我们在讲席一再提示诸位同修,一生成就的人很多,人家能成就,我们也不例外,我们也能成就。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,实在讲亏吃在不明教理,这是很大的障碍,因为不明教理,纵然是勤苦修学还是盲修瞎练。《楞严》是大乘经典,《楞严经》修学的目标是如来果地上的楞严大定,不是菩萨的定,是如来果地上的楞严大定,这个定也叫做性定。换句话说,是我们一切众生本性本来具足的,不要向外求,所以这叫性定,大乘学者、一乘学者都是以这个为目的。我们修定,修什么定?修楞严大定,绝不是修普通的小定。

楞严大定怎么修法?依照这部经所讲的方法就行了。所以《楞严经》,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几乎没有不读《楞严》的。因为佛讲修行的道理跟方法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114

(第一一四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114

第一百四十八面第二行:

【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。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。令其成就。】

『大自在天』是说色界天顶,也就是平常所讲的摩醯首罗天。我们一般讲娑婆世界,是讲到这个地方为止,因为往上去就是四空天,四空天的天人没有色相;换句话说,有形相的到这个地方是最高、极限。四禅天的天顶,在三界之内福报最大的就是大自在天。佛门里面常讲的三灾,特别是讲的大三灾,大三灾是讲火灾、水灾、风灾。风灾可以吹坏三禅天,四禅天是三灾都达不到,就是火灾、水灾、风灾都没有,这个地方的人福报最大。由此可知,世间许多自然的灾害,像我们居住在台湾这个地区,有地震、有台风、有海啸,这些都是天然的灾害。这些灾害也是众业所感,不是偶然,是众生业力之所感,三禅之内的众生还是免不了业感带来的灾难。到四禅,这是定功深了,所有的烦恼习气都能够伏得住,而不起现行,所以这一切自然的灾害它没有,是三界之内福报最大的。他们修行的方法,是以四禅四无量心为修因,四无量心是讲的慈悲喜舍。在三界六道之内,我们可以讲四禅天人,特别是摩醯首罗天,慈悲喜舍这四个字的确是做得十分的圆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08

(第八集)

1979/9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08

【从佛转轮。妙堪遗嘱。】

经文在此地一共是十二句叹德的话,就是赞叹与会这些大比丘们。在前面我们讲过四句,是说这些常随弟子们是「内秘菩萨行,外现声闻身」,都是诸大菩萨为了要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而示现为佛的弟子,示现声闻的身分。从这十二句里面来看,我们就晓得这些人不但是大菩萨,而且都是深位的大菩萨。因为严格从这十二句里面来看,必须要圆教里面十地、九地这样的地位才可以当之无愧。由此我们可以晓得这些人地位之高,我们千千万万不可以小看他们是声闻、是小乘,那就错了;不是小乘,外面现的是小乘相。

今天这两句是上助佛化,帮助佛推展佛教的教育,扩大佛法的功德利益,这是每一位菩萨都必须具有的责任。『从佛』并不是指一天到晚随侍在佛的身边,而是不违背佛陀的教诲,这就叫从佛。从这个意思来观察,纵然我们在三千年之后,我们在今天,假如我们闻到正法依教修行,不违背佛陀的教诲,那么我们现前也是「从佛」。不违背佛的教诲,这句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不容易。为什么说做起来不容易?因为我们不明了怎样才叫做不违背佛的教诲,这是属于学问。假如我们能够辨别我们的心行是不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95

(第九十五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95

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六面第五行:

【复次阿难。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。】

前面我们读过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,十八界与前面这三科也只是开合不同。佛为迷于色心俱重的人说十八界,十八界就是讲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。在这一段经文里面,也是把它归纳为六类,也就是经文里有六个小段。我们先要说明,这个十八为什么叫做界?界有界限的意思,各有各的界限,它不会混乱。譬如我们讲眼根,虽然眼根对色尘,当中生起眼识,可是各是各的界限,眼根不会混杂在色尘里头,色尘也不会杂在眼识里面,各有各的界限。世间一切法,我们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十八类,这就是称之为十八界。但是我们要晓得,界虽然是有十八类,体是一个,正像我们今天在《圆觉经》里面所读过的,体是一个。十八界的全体,都是从自性清净心中变现出来的;换句话说,一界有,全都有;一界要是无,那全都是无。你们就可想而知,十八界本来是无有自性,没有自体,所谓十法界染净诸识都不是真实的。佛在大经上常讲,「诸法所生,唯心所现」,这两句话是总纲领,是唯心所现。因为是唯心所现之物,所以一一法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无有一法不如是,法法皆是。

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83

(第八十三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83

我们用的经本是《楞严经正脉科会》,是一册不分卷。在一般的白文本子上,这一段经文是在第三卷的开头,这是「六入」这一科。首先也给诸位说明白,我们一般寺庙讲经,特别是在我们台湾,目的都是在宣传。所以时间短,讲的东西也不必要很深入的来讲解,听众并不是常听经的人,讲深了听起来未必能够接受得了。这是我们要晓得的,这是一般寺庙讲经,他们的宗旨、目的之所在。我们图书馆是属于长期的讲座,目的跟他们不一样,已经不是在做佛法的宣传,而是帮助我们修学。因此我们讲解的这些经论,都是往深处讲、往远处讲,这是我们要晓得的。

近来也有不少同学发心认真的来修学,这个现象非常之好。真正讲到修学,我们一个星期有四个钟点的课已经够多了,这是我过去学经的经验。一个星期要是学两个钟点,可以说相当的轻松,能够学得很愉快;如果一个星期学四个小时,那必须把全部的精神要用上去,就相当的紧张。为什么?我们要想把一样东西学好,这两个钟点的课堂至少要有二十个小时才能把它消化得了;如果没有二十个小时,这两个小时消化不了。可见得,一个星期要是消化两个钟点的课程,需要用二十个钟点的时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89

(第八十九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89

第六十一面第四行,十二处。

【复次阿难。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。】

这是四科里面的第三大段。所谓「处」就是处所,在此地指六根为内六处,眼耳鼻舌身意。六尘是六根起作用的对象,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是外六处,这个合起来我们称它作『十二处』。十二处里面除了意处之外,其余十一处都是属于色法,唯有意处属于心法。一切众生在内外境界所迷着的不相同,如果对心法迷得重,色法迷得轻,佛就讲五阴,五阴里面色法说得最少,只说了一条,心法里面说得多,受想行识都是讲心法,这就是如果迷心迷得重,佛就对这个说得特别详细。十二处可以说跟五阴是个很强烈的对比,因为在十二处里面,色法说了十一条,心法只说一条,由此可知,这是对在色法里迷得重的、心法里迷得轻的,跟六入的性质差不多,跟前面的五阴是个强烈的对比,因为五阴完全讲的是心法。如果对于色心都迷得很重的,就在底下这一大段,就是十八界,十八界对于色法、心法都说得很详细,心法说七条,色法说十一条,所以色心都说得很详细,这是如来说法的一种体例,我们应当要晓得。

此地最要紧的是告诉我们,十二处也不是实法,不是真实的;换句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14

(第十四集)

1979/9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14

【阿难稽首而白佛言。我闻如来如是法音。悟知我心实居身外。】

这是「七番破处」的第二段,也是古注判作「七处征心」,七处征心也好,七番破处也好,说法虽然不一样,大意都差不到什么地方去。最重要的我们是要懂得这七番问对,它的用意究竟在什么地方,这点特别的重要。因为佛法,尤其是大乘佛法,无论是哪宗、哪种法门,它的目的都是在见性。禅家所谓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目的是在此地,这个七番问答的目的也就是在此地;换句话说,七番问答就是诱导我们见性的一种方法。要懂得这个意思,读这个七段经文,就晓得其目的是在什么地方。七段经文读了之后,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悟明心地?不能悟明也没有关系,慢慢来,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。后面有「十番显见」,乃至于到本经终了,处处都是诱导。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,古人是一部经里面读几千遍开悟的,也不在少数。我们千万不要灰心,讲求的就是要一门深入;一遍不开悟,「这个经对我不契机,我再另外换一种」,换一种未必契机。什么叫契机?熟透就契机。自古以来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学者,在《楞严经》里面开悟的人数可以说是特别多。

这个七处,主要就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112

(第一一二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112

一百四十六面第六行:

【生灭既灭。寂灭现前。】

『生灭既灭』,就是生灭的二边也离开。所谓能空的觉知、所空的理障,这个能与所虽然都离开了,如果以为这样就是圆满,这个境界就算圆满的、就算究竟的,那就又错了,为什么?又堕落在法身边。佛法向上一着都称之为妙法,能空所空都灭了,境界是不错,但是怎么样?没有办法入妙。为什么?能灭、所灭的灭字,又成了障碍。前面讲「菩提心生,生灭心灭」,诸位想想,这个境界好不好?这个境界依然还是有亦生亦灭。所以诸位真正能把《六祖坛经》那些话都记得的话,你就恍然大悟,六祖跟印宗所说,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。菩提心生是一法,生灭心灭又是一法,不是二法了吗?境界是不错,但是不妙,不能入玄、不能入妙。因此必须要知道,生与灭是回什么事情,有生才有灭。灭,灭还不能够执着,灭也要把它远离,这样才真正达到能所双忘,才到真正的清净。我们自己在功夫到差不多有境界的时候了,觉得自己的心地很清净,清净心现前,你自己也感觉得我现在很清净,「很清净」就不清净;我很自在,「很自在」就不自在。为什么?因为你清净心里头还有个清净,清净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