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。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70

(第七十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70

第一行,经文的第一行:

【例阎浮提三千洲中。兼四大海。娑婆世界。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。同是觉明无漏妙心。见闻觉知虚妄病缘。和合妄生。和合妄死。】

这是以易知比例难知之事,『例』就是比例言之的意思。『阎浮提』这是指我们这个世界,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指我们的地球。『三千洲中』,「洲」是指陆地。所有国土也是同样属于见妄所生,南阎浮提洲既然如是,其余的三洲当然也不例外。既然讲这一个小世界同是见妄所生,我们以此类推,三千大千世界当然也不外这个道理。我们把这个比例推广来看,可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国土,无非同一见妄而生,正是佛在《金刚经》所说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这就是说到『娑婆世界,并洎十方』。佛法我们必须要了解它,它的本质只是叫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,在最初世尊所谓演教的时候都是非常的单纯、简要,到后来辗转演变成为理论、成为学术,反而把最原始的目的淹没不彰,这就是佛教之衰;换句话说,佛法与我们实际上的生活脱了节,变成学术。佛法如此,诸位要晓得,儒家跟道家本来也是如此,一变成理论、学术,必然是与生活脱节,与最初的目标相违背,我们就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。

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59

(第五十九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59

【汝今云何于中措心。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。如以手掌撮摩虚空。祇益自劳。虚空云何随汝执捉。】

这是这一科里面最后的一段。在上一次讲到末后的结论,世尊大慈大悲为我们指出来,真性是超越情识的,所谓「迥脱根尘,灵光独耀」。给我们说出,这桩事情不是因缘、自然,或者是非因缘、非自然,这些全都是戏论。如果我们带着这些情见,决定见不到事实的真相。要怎样才能见到事实真相?在这里面有一句,佛告诉我们,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。这个一切相,所谓名字相、言说相、心缘相,都要离开,所谓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。可是我们问题就是没有法子离相,我们最大的障碍在此地。好,我们都离了,我们名字也不执着、言语也不执着、心也不起妄念,是不是离了相?没有。为什么没离?我们心里执着「我离名字相、离言说相、离心缘相了」,还是着了相。如果我们套《金刚经》上一句话,言语、名字、缘虑,法相;无言说、无名字、无缘虑,非法相;法相与非法相都不可以执着,这才叫做离一切相。

离一切相、即一切法,这是什么法?如如之法。这个如如法很难懂,为什么?一定要离了相之后才能见到如,没有离相之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66

(第六十六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66

第四十四页倒数第五行,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,对对地方。

【于意云何。此夜灯明所现圆光。为是灯色。为当见色。阿难。此若灯色。则非眚人何不同见。而此圆影惟眚之观。若是见色。见已成色。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。】

这一段经文是接着上面一段,讲到「别业妄见」。世尊举一个眼睛长病的人,见到灯上有个圆影,这种情形凡是眼睛长过病的人都有这个经验,所以这种浅显的例子是很容易明了的。佛是用这种浅显的例子比喻一个很深的道理,这个道理就是前面所讲的「别业妄见」。在比喻当中我们特别要记住,佛是拿健康的好眼睛比喻如来藏性,我们一般也叫做真如本性,拿来比这个。好眼睛看到灯光,这是正常的、清净的,灯上并没有圆影,这比喻如来藏性或者是说真如本性所见到的是一真法界。诸位要记住,一真这就是真正的境界,好眼所见的。赤眚就是眼睛长病,这是比喻真如本性所谓「一念不觉而起无明」。在唯识里面讲,就是转本性为阿赖耶识,把赤眚这个病眼比喻阿赖耶识的见分。上次我们讲得很清楚,这种比喻首先要明了,然后才晓得它这比喻里头指的是些什么事情。灯上所现的圆影,这就是比喻十法界,说得再粗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44

(第四十四集)

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44

三十二页倒数第六行,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,对对地方。

【若见是物。则汝亦可见吾之见。若同见者名为见吾。吾不见时。何不见吾不见之处。】

从这个地方看起。这一段是接着前面一科来的,在前一段世尊给阿难尊者辨别,见性不属于物相。这个问题在修学上来讲,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,因为见精,我们在此地讲是见性,在眼曰见,这见性,见性是属于现量的境界。前五识与第八识都是缘现量境界,现量境界里面实在是离言语相、离名字相,只有了别,而没有分别,但是前五识起作用,很快的就与六、七识起了联合作用。六、七识有计度分别,有随念分别,所以就落在比量、非量上。在这部经里面,从世尊指示给我们的境界上来观察,见性是周遍法界的,它的作用就像一面明镜一样,常明而没有染污,像虚空一样如如不动。我们正在见相的时候,又有几个人能够辨别得清清楚楚谁在见相?禅宗里面有参念佛是谁?念一声佛号,参究那念佛是谁?这就是叫回光返照。六尘是物相,它的性质是钝,六根的性质是利。钝,所以无有名相;利,在一切万相当中建立许多名字,但是要晓得这些名字都是勉强建立的,并不是万相自有名字,这点在上一次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41

(第四十一集)

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41

请掀开经本《楞严经正脉科会》第三十一页第七行:

【则知汝心本妙明净。汝自迷闷丧本受轮。于生死中常被漂溺。是故如来名可怜愍。】

这是十番显见第五番「显见无还」最后一段的结论。这一段经文我们讲了好多次,也说得很详细,这对于我们修学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。在修学过程当中,最重要的事情无过于辨别真妄,佛菩萨无量无边的的方便门,都是教我们辨别真妄的方法。凡是真实法我们应当要取法,凡是不真实的法我们就要舍弃,有舍弃还有要用的,这要看时节因缘,当用的时候我们要用它,用过之后要能放下。像这些事实的例子,我们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是看得不少,底下一段,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讲十八不共法,里面又有许多的例子,我们必须要明了,同时有些地方是值得效法的,有些地方是我们目前做不到,做不到的要知道,做得到的要取法。八还辨见也是《楞严经》里面很着名的一段,这就是在实际事相里面叫我们辨别哪是真、哪是妄。懂得这个原则,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就可以运用这个法则来辨别真妄。凡是虚妄的,我们就不应当计较、不应当执着;凡是真实的,那我们一定要取法,重要性就在这个地方。

在这段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55

(第五十五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55

【是以汝今观见与尘。种种发明名为妄想。不能于中出是非是。由是真精妙觉明性。故能令汝出指非指。】

在前面佛是以捏目所见的第二月来做个比喻,今天这个文,佛叫着文殊菩萨告诉他,如果我们明了月亮只有一个,并没有两个,你就绝对不会生一个错误的观念,这到底是月还不是月?出现两个月亮,我们才可以说哪个是月、哪个不是月;月亮本来只有一个,一个里面当然不会发生这样错误的想法。所以经文才说「此见妙明与诸空尘,亦复如是」,佛的意思是叫我们只要明了色空无自性,自性就是真如,这才是真正见性,真实离开了戏论的范围。如其不然,总是离不开妄想,离不开分别执着,凡与圣的差别就在此地。圣者,人家住的是真实法界,用这个地方的经文来讲也好,一,唯一月真,一就是真法界,二就是妄法界,十法界是妄。妄原是真,好像那个第二月一样,第二月并不是真正有个第二月,原来是第一月的月影而已。可见得见性与不见性不是在境界说的,是在当人迷悟上说。悟了你才能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,迷了我们就叫做见了妄相。为什么妄相?迷的时候在真相里面生起妄想,所以把真相就变成妄相。由此可知,真与妄不是在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40

(第四十集)

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40

《楞严经正脉科会》,第三十页第八行:

【阿难。此大讲堂洞开东方。日轮升天则有明曜。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。户牖之隙则复见通。墙宇之间则复观壅。分别之处则复见缘。顽虚之中遍是空性。郁「土+孛」之象则纡昏尘。澄霁敛氛又观清净。】

这一段经文是《楞严经》中着名的八还这一章。我们说这一章之前,还要把上一次前面一段意思讲讲,我们还没有能够说尽。在前面佛是开导阿难,叫阿难必须要明了「见精明元」,见精明元虽然不是「妙精明心」,但是从见性上来说,它很有作用。这一段,上一次也略说了。修行贵在转识成智,可是什么是识、什么是智,要能够很清楚的辨别出来,这也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。可是假若不能够明白的分别清楚,确实我们用功是无从下手;换句话说,势必要把它分清楚。佛在本经十番显见,正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来教给我们,经文是教阿难,实际上就是教我们,教我们什么?善于用心。我们平常用的心是用妄心,妄中之妄,不知道妄到哪里去,所以才造成生死轮回的怪现象,不正常的现象。果然会用心,会用心是用真心,我们轮回的问题就解决了。而交光大师在《楞严经》里面教给我们「舍识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46

(第四十六集)

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46

【若如汝问。入室之时缩见令小。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。若筑墙宇能夹见断。穿为小窦宁无续迹。是义不然。】

在这段经文里面是讲「显见无碍」,这些障碍都是众生无始劫来虚妄习气造成的,对于大乘佛法修行人来讲,这种障碍是十分的严重。而破除障碍当然也不是很容易的,虽不容易并不是说障碍不能破除,问题是第一要通达理论,其次要晓得用功的方法。我们在讲席一再提示诸位同修,一生成就的人很多,人家能成就,我们也不例外,我们也能成就。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,实在讲亏吃在不明教理,这是很大的障碍,因为不明教理,纵然是勤苦修学还是盲修瞎练。《楞严》是大乘经典,《楞严经》修学的目标是如来果地上的楞严大定,不是菩萨的定,是如来果地上的楞严大定,这个定也叫做性定。换句话说,是我们一切众生本性本来具足的,不要向外求,所以这叫性定,大乘学者、一乘学者都是以这个为目的。我们修定,修什么定?修楞严大定,绝不是修普通的小定。

楞严大定怎么修法?依照这部经所讲的方法就行了。所以《楞严经》,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几乎没有不读《楞严》的。因为佛讲修行的道理跟方法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56

(第五十六集)

198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56

今天我们开始讲到十番显见的第九大段「显见超情」,这个经文可以说是愈讲愈深,愈讲愈接近真性。请看经文:

【阿难白佛言。世尊。诚如法王所说。觉缘遍十方界。湛然常住。性非生灭。】

这个底下要讨论的是自然、因缘。这个问题,可以说每一个人无论学佛与不学佛,总会有这样的见解,这些一切万物是自然而有的还是因缘而有的?追根究柢,宇宙人生从哪里来的?这一段就是要讨论这个问题。凡是有追根究柢的念头这叫情见,一切万法可以这样追究是怎么有的,可是讲到本性,我们讲到见性,见性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,自然、因缘统统都谈不上,这个才是纯真。但是自然与因缘两方面来说,最重要的是破因缘,因为佛常常讲「万法因缘生」,所以学佛的人不大执着万法自然,不太注重;常听到佛讲万法因缘生,所以学佛的人容易执着因缘。因缘生法它的真实意义是当体即空、生即无生,可是这一层的意思是深一层的意思,我们不大容易体会;而往往我们听了因缘生法,诸位从表面上体会,「一切法是因缘聚会而有的,缘散就无,缘聚则有了」,我们总是这个概念。这个概念是最肤浅的概念,对于我们浅学的人来说,这个说法我们就满......

净空法师:《楞严经》细讲讲记 121-049

(第四十九集)

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:07-001-0049

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:

【阿难言。我今于此重阁讲堂。远洎恒河。上观日月。举手所指。纵目所观。指皆是物。无是见者。世尊。如佛所说。况我有漏初学声闻。乃至菩萨。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。离一切物别有自性。佛言。如是如是。】

这个经文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,我们读这一节之前,必须要记住前面阿难与世尊问答的这些话。这一大段科题是「显见不分」,阿难的疑惑是见与物相混杂,所以佛才教给他辨别的方法。说到这个地方,我们要问一问,为什么阿难会有这样的疑问?这种疑问不但在佛法上,纵然在今天科学里面,这个问题还是存在。现在科学里面有个问题,就是精神与物质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界限?譬如,动物及植物的界限能不能划得很清楚?植物与矿物的界限有没有办法划得清楚?确实是个大问题。阿难此处的问题,就是见精与物相。物相在我们今天看就是植物与动物,相分;见精就是精神的这一部分,一个是讲心、一个是讲物,实在讲很不容易划清楚。你要是问为什么不容易划清楚?在佛法里面讲很简单,因为性与相是同一个根源的。我们眼前所能够感觉到的精神的世界是阿赖耶的见分,物质的世界是阿赖耶......